先前有提到,我的手把換成DEDA Newton Anatomic Bar,原本是Deda SuperNatural;
寬度也從「外-外46」改成「外-外44」,我的肩寬上次測量是43.5。

剛開始使用的時候,覺得很難抽車,操控也不太順,
但隨著這十幾天下來,三百多公里的騎乘,也慢慢抓到了這個把的調性....

1. 首先,安裝上的問題,這個把不是給shimano專用的,所以前後都有走線槽...但Shimano祇用到前線槽,後方祇好用舊的變速線管「填」起來(不然把帶會下凹),增加了幾十克的重量(線管很重),再加上這把本身也不輕,在重量上一定吃虧。

2. 其次,設定上以實際的握感為準,我的設定大約還在「手把上緣略為下傾,煞變把上緣略為上傾」的範圍。

3. 騎乘時的握感,可分為不同狀況來談:
(a) 一般煞變把的位置,newton的reach稍大一些,剛好補足了變窄的效果。原則上問題不大,不過除非要頻繁換檔或是煞車,這位置我通常比較少用...

(b) 煞變把後方一點點的位置,也就是手把與煞變把接觸的那個凹點,這是我平常休息的位置,手掌要往前一點才方便變速與煞車。

(c) 平握的位置,很意外的,這部份反而是前後這兩支把相差最大的...SuperNatural在平握的部份做的很寬,手掌有很餘裕的空間;但Newton卻比較窄,弧度較大,因此平握會變得很窄,不好控制車頭,反而是握「轉折」的地方比較好握一點,正握反握都可以。(昨天上坡上到累的時候,用了很怪的握法:「反手平握」,拿手把當單槓拉...)

(d) 下把位的位置,因為drop變大的關係,握下把的落差增加了不少,而且因為是人體工學把,基本上祇有一個「點」握起來舒服,因此下把位變成更需要背肌的力量,不然疲勞累積的很快。下坡時握下把變的更加穩定,手掌完全掌握握把,手指輕扣煞車,很好用。

4. 而手把變窄,一開始抽車姿勢非常不穩定,但習慣之後變窄的好處就出現了:「強制修正之前抽車時"腋下會打開"的姿勢」當手臂往旁邊彎成"ㄑ字型"時,力量傳遞會有點不順,變成是用手臂拉車把,身體的力量用不太到,踩踏時也容易產生過大的晃動。
變窄2cm之後(以肩寬來算也是4.5%的改變),力量傳遞更直接,身體也用得上力了,代價就是...我得繼續鍛鍊肌肉(淚)

以上,是為換了手把的個人心得......可能跟理論說法有誤,歡迎指正並討論,謝謝。

===第二部份===

Reynolds Assault,這好像是第三次談它了...有了烏來、平溪、北宜(順騎69k,逆騎到坪林)、福隆等使用經驗,想再稍微談一下。

之前第一篇就提到過「Assault在上坡抽車時有一點點軟」,現在更是比較體會到...「這輪組不適合低速下的重踩」

主要是低風阻設計的「起動門檻」,大概是在時速30km/h之後,誇張一點的講,到了這個速度,就會猶如開啟第二段加速一樣迅速拉近跟前車的距離(當然,前提是前車不是用低風阻的高板輪),在平路時速達40km/h以上更是明顯,原本在高速下會遇到的阻力大幅減少,配合握下把位帶動軀幹力量的騎姿,這輪子簡直是平路(甚至是緩坡)的後燃器。

但即使Assault在下坡過彎的側向剛性沒問題,在踩踏動作不完整,變成「向下重踩」時還是會曝露出他「略軟」的特性。

也就是說,當騎乘者有辦法帶高速發揮空氣力學特性、拉高轉速踩踏時,就可以發揮出Assault的優點。

但當這些優點出不來的時候,就有點嗚啦啦了....特別是疲勞帶來的踩踏動作崩壞,畫圓畫的不好的時候,Assault會讓我有一種「胎壓是不是沒打飽?」的錯覺....

因此,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是個對騎乘者要求很高的輪組,即使像我這種體重直逼95kg的人都可以在較正常的踩踏下,充分感受它的優勢。

一拉高速度,這輪組彷彿會告訴我「你還可以再快!」,然後就被搾乾了(死)

而在速度拉不快、陡坡、以及踩踏迴轉有明顯瑕疵的狀況下,這輪組也會反映出「人的力量跟不上車的表現」的狀況。

也由於如此,Assault讓我在這兩三個月也有了一些進步,一開始根本是輪子在帶著人跑,現在慢慢可以試著逼迫自己「再多付出一點!」

因為,祇要付出,Assault就會有回應。很好的輪組,現在的我不管是在體能還是技巧上,都還不夠格駕馭它。希望我能隨著練習,讓自己成為更配得上它的使用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occ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