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車子的setting陷入一個困境:「座管的後掠(offset)」,而且出狀況的不是一般認為比較纖細的公路車,而是MTB....
一切要從桶後越嶺那次說起,當時騎s size的Anthem X2,騎一段上坡之後膝蓋有些不適,因為Race Face座管(350mm)祇能拉到Saddle-BB:70cm,我當時公路車是抓71cm,用70cm踩久了膝蓋不舒服,祇好調座墊前後(調到最後)。
但在那之後換上了SPD卡踏,座墊得再調高1cm,公路車那邊還好,Anthem X2這邊就.....沒得高了啊,祇好換座管,手上有一支Thomson 367mm,無後掠,就換上去,剛好拉到警戒線。
於是就這樣騎,反正這台主攻越野,on road騎乘機會不多(騎到山上還是on road)。
(這台車倒真的是沒有仔細對膝轉點進行fitting,想說是越野用的)
但後來把硬尾車也改回越野用,原本上面的座管是Thomson 367mm,「有」後掠。之後發現,同樣的路段,不管on road還是off road,硬尾車騎起來都順許多。
on road的膝蓋壓力較小,踩踏力道也不會減少;
off road時重心前後移動的range更大,壓後重心時更可以用大腿夾座墊。
每週的中埔山off road鄉民團,我最近幾次寧可帶硬尾車去,因為我覺得騎起來控制力更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後來對Anthem X2做了一些改裝,包括換上又高又寬的High Riser Bar、7cm短龍頭....但這樣手把比座墊高,騎起來祇是更不順暢,還賠上了上坡表現。
想說死馬當活馬醫,量一下Saddle-BB offset(座墊鼻尖與五通中心的水平距離),呃,硬尾車跟公路車大約都是65mm(可能有+/-3mm的誤差),但Anthem X2卻是50mm...相差15mm,這數字不算小,幾乎就是Thomson座管有無後掠的差距了(16mm)。
於是上週去中福宮就換了一根座管,Truvativ的大後掠座管,Saddle-BB offset加大,也把龍頭與手把的設定改成跟硬尾車一樣,「座墊-手把」高低差拉到水平。
一趟中福宮下來,哇喔~~~~復活了復活了,Anthem X2也能有硬尾車那樣的控制感了。
這週因為Truvativ座管不夠長,就把硬尾車的Thomson 367mm「有」後掠座管拿過來,騎中埔山連座墊都不降了(71cm,比公路車低1cm),卻還是可以騎出更佳的表現。
重心移動更順暢,操控的靈活度也不會因此而降低。
===============================================
再去查了一下資料:
TCR Advanced的幾何,Size M的車架,座管角是73.0
Anthem X、XTC的Size S,座管角卻是73.5
基本上,以70cm的Saddle-BB高度來看,座管角每大一度,座墊會前移12mm,或許是因為我的MTB都是XC向的,結果反而是「公路車的座管角度更斜」.....
所以,結論應該是這樣:MTB也需要用有後掠的座管去補足,而不能使用直挺挺的座管。
缺點:不好看,座管拉出來好長一截還帶後掠....
優點:略小的車架操控較佳,也不用擔心跨下撞上管的問題。
(說是略小啦,575mm水平有效上管,再加上座管後掠15mm,也不短耶...)
以上,是為一些心得....
- Jun 15 Mon 2009 14:32
[心得] 座管角跟座管offset的一些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