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另外的補充

因為少帥不在,而交給手下搞的少帥國就沒有「擴張」。

於是他從塞外回來時,兵力是「四萬」

防守範圍是「陳留到東海」(開封東南到連雲港,直線距離約450km),南方戰線更拉到鍾離高郵一線,實際面積比台灣還大,然後天險在南端的淮河。

...................要不要直接解散算了?

================

也因為這樣寫的很弱,更顯示出洛陽守備戰的無力抵抗,才會一直被打得跟狗一樣

一再遇到危機,一再用奇謀解決,一再千鈞一髮.....

終於,到了再也無法靠奇謀或詭詐,甚至連好運都沒有的時候...

宋缺來了,來的還是十萬大軍


這就像《漫畫狂戰記》裡面,讓主角投手一直受傷,最後祇能把手廢掉一樣。

當宋缺來了,這個騎虎難下更是騎虎難下....當然故事裡有安排宋家有人在支持李世民後不聽話,但也是一下子就鏟平。更麻煩的是,以宋缺的強,那樣的發展就更顯得「既然你這麼強,為什麼不早點出山」

這邊就是平衡度的問題了

打個比方,少帥國跟宋缺軍的強弱起碼是1:5,落差實在太大。

如果作者願意讓少帥國提升強度,也就是把塞外篇的仲少拉回彭梁,也許有機會可以拉到2:3的局面,也不需要那麼千鈞一髮加上弟兄死一堆。(而參與實戰的宋家軍更是不能太多)

少了血海深仇,少了天降神兵,戲劇化的部份交由南征北討來寫,而小鶴兒一樣可以登場,這種「過往恩情,今日通風報信解決危機」的太容易寫了。

依然可以讓宋缺進行救援,但不是那種壓倒性的救援,而是「配合」少帥軍的地位,足夠的補給物資,更完善的後勤體系,以及精銳的打擊部隊。例如「三千宋家精銳,與三千飛雲騎組成少帥軍的核心部隊,不輸李世民的精銳騎兵」

不需要來十萬人,祇需要三千人,就足以讓形勢改變,但又不會一瞬間變太強。

更營造出「宋家擅守但不擅攻,他們要逐鹿中原需要像寇仲這樣的人」的印象,所以當寇仲厭戰,發現自己再打下去也祇會變成群雄割據的局面時,要怎麼跟李閥談判,才會有合理的空間。

而不是「宋缺太強,一來就讓少帥變成最有希望統一的人」、「因為太強,祇好讓師仙子出來放大絕,逼退最有希望統一的人」、「主角群潛進去幫忙玄武門之變,此時兩大正派集團袖手旁觀....」

亦即:
少帥是取得了「打天下」的資格時,選擇讓百姓安心休養的和平之路
而不是取得了「得天下」的資格時,拱手把天下讓給李閥的人

這兩者差很多,真的差很多,差非常多.....

======================

這是黃易等香港作品的壞習慣:「對手一定要強到不可思議的強」

於是主角祇好用奇蹟降臨等方向變得更強,等超過一個限度時,作品就爛尾了。

「靠主角自己變強」,這是大唐前中期都還算好看的地方,特別是裡面強調「以戰養戰」的觀念,讓他們的故事充滿了緊張刺激,但因為進入兩軍交戰時沒辦法靠自己變強,而黃易又把死傷數字極大化(佔盡優勢的合圍可以死傷近半,對方全滅,什麼鬼呀)

祇好用天降神兵。

因為「對手一定要強到不可思議的強」是指李閥部隊,隨便就是十萬二十萬,而少帥國還是那總兵力四萬機動兵力兩萬,打個頭啊。

被一路追殺還要說自己幾千人牽制了李世民十萬大軍才得以保住陳留前線,演到真的演不下去了,天降神兵出現,拯救了即將全滅的危機。

但天降神兵後強過頭,瞬間變成得天下的人了(冰封期統一整個南方+楊公寶庫),祇好再放大絕,但要收尾就得放棄一切優勢去玩計中計又是計。

試想:
「以少帥國的強大兵力與地理優勢,一口氣攻陷長安包圍洛陽,並據地利防守突厥入侵」

「放棄一切優勢,把精銳投入刺殺等方式,讓李世民掌權然後全軍對抗突厥」

前者的成功率遠遠遠遠大於後者啊,何必捨易求難?甚至配合慈航妓寨,可以跟他們喊話:「叫你們支持的李世民帶著洛陽投降,為了天下百姓好」

即使是爛尾55集,在進成都城,遇到來亂的師仙子時,都可以當場讓選項變成:
「少帥國+洛陽,以全國之力吃掉關中再防突厥」

「放棄明顯優勢的少帥國,支持仍以家族為重,而家族已經被魔教滲透的李世民」

但黃易就是要這樣硬凹,連反將一軍「祇要李世民為李閥之主,我願意跟他坐下來談」都不敢寫。(因為這樣就不能靠兩大主角去幫李世民了)

更狠的是:
「好,我寇仲賣你師仙子面子,願意放棄現在進軍巴蜀」然後OS是:「反正再拖兩個月李世民就被他爸砍頭了,科科」

這不是當場主角崩壞嗎?

不然「好,我寇仲賣你師仙子面子,但不打下巴蜀會讓統一大業延後,而突厥人就快要南下了,如果不統一的話會生靈塗炭,為了快點統一,我願意跟李小子談合作,你去約他過來吧。」

師仙子難道要堅持「不行,你一定要降他,不然就跟我打生打死」嗎?(又崩壞)

已經是一個掌握軍事優勢,而政治上可以坐山觀虎鬥(李家內鬨)的局面,既然師仙子要干涉,就讓他干啊,軍事上巴蜀中立頂多是不能打關中,還可以講自己是為了「阻止外族入侵,避免生靈塗炭」才要拿巴蜀攻關中,師仙子在這種狀況還是要堅持「為了我們慈航妓寨支持的李世民,你不准拿巴蜀」,那不祇是主角崩壞了,根本是整部作品都崩壞了。

明明隨著劇情演進,主角(特別是寇仲)越來越認定自己打天下是為了百姓,結果在具備得天下實力時,一碰到師仙子時就突然忘了這些,瞬間退化成打天下是為了證明給李秀寧看的小鬼。

祇要一句「我寇仲是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要解決南北對立,抵擋外族入侵!」

當場就可以逼死師仙子,跟那個叫解什麼的漢中王兼巴蜀代表。讓他們變成「阻礙南北統一的大罪人」,理由祇是「師仙子的師父堅持要由北統南」(事實上已經是如此,祇是作者完全避開這個概念,方法就是寇仲瞬間不再為國為民)

因為師仙子的師父就是認為南統北不好,即使放任突厥大軍南下也是不准,為了這個理念,犧牲北方人民的幸福也祇是剛好而已。(當然沒寫出來)

慈航妓寨名不虛傳,正是如此,把個人理念放在百姓幸福之上。

偏偏隨著書一本一本的出,主角寇少帥在國家、天下概念上一直有所成長,也一直告訴讀者「我寇仲要起兵是因為我相信自己能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卻在面臨關鍵抉擇時打回原形,百姓什麼全丟光,這真的是最爛最爛爛到不行的安排。

如果楊過在擊殺蒙哥後,突然想起雖然老爸有諸多不是,但究竟是自己生父,郭黃二人仍是殺父仇人,於是突起一掌順手打死郭靖,再一顆飛石擊殺黃蓉,最後一掌打在自己天靈蓋上,算是承認自己為了孝道不忠於國家該死,那這角色的成長真的跟丘處機一樣「年紀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黃易對寇仲之前那一大堆為國為民的想法,在慈航妓寨的理念下全部潰敗撤守,正是這種活到狗身上的標準示範,你起兵到底是為了什麼?結果祇是一場兒戲。

這個看似威武無敵的寇少帥,其實一直胸無大志,祇是不想屈居人下,才想打場轟轟烈烈大事的人,什麼少帥國、什麼百姓幸福,其實都是假的,他什麼也沒成長。(他最初胸無大志沒關係,但起兵後一直打生打死,還是胸無大志就丘處機了)

在「為國為民」的前提下,除非李世民是李閥之主,否則根本沒什麼好談的啊。

但由於一個很早就寫死的基本設定:「慈航妓寨很早就挑了李世民這個應該當不了皇帝的人當天下之主」

即使主角少帥一直不認同這個決定,堅持祇是因為李世民起步早才會中選,也一直認為自己得天下百姓會比較好,因為自己是百姓出身,但到了55集,哇,前面的不認同、認為自己比較好,全部消失了耶~~~~

那你起兵到底是起啥啊!?

「當皇帝好累,我不想當」(..................)
「我應該不是治國的料」 (你不是說自己是百姓出身更能瞭解百姓嗎)
「李小子比我有辦法」 (他不是祇比你早嗎)

那你幹嘛還起兵跟李小子打生打死啊!?

硬凹到這種程度,角色整個就崩壞掉了。到結尾還一直說「嗯,李小子果然很會治國,而且當皇帝真的很累,我做對了」,這話祇告訴大家寇少帥祇不過是個中二病患者而已啊!

什麼「自己是百姓出身更能瞭解百姓、李世民祇是早出頭才會被看上」,這些很帥氣很威猛而且以天下為己任的話語,好像不是同一個人講的耶。

他就祇是一個玩具玩膩了的小孩而已,所謂「喜歡打天下但不想治天下」祇是藉口,「從起兵我就不是為國為民,而是以弱抵強很爽快,現在我很強了就不好玩了...」

這才是真實。

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話,都是假的。

====================================================

當然,為避免撞到歷史之壁,不能讓少帥國統一,那就不該把少帥國(結合宋家軍之後)寫這麼強大啊!這就是「自己不強,敵人太強,天降神兵後強過頭」的下場。

偏偏又把長安城守備寫的太強,強到刺殺都不夠,得一切巧合發生才有機會成功。更不用說"萬一刺殺失敗",瞬間所有首腦級人物全軍覆沒,後方大將祇剩雜魚。

這是第二個在軍事政治上「對手一定要強到不可思議的強」--長安城防,宋缺估計在大軍牽制加楊公寶庫時,仍需至少六萬人才有機會。

於是祇好讓主角在一切佔優的情況下,靠著55集師仙子大絕,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更糟糕的是又加入了第三個「對手一定要強到不可思議的強」,也就是「突厥統合塞北各族,隨時會南下荼毒中原」.....好吧,再來奇蹟降臨吧。(這邊跟仲少塞北之旅也有關係)

於是神奇的玄武門之變,以及神奇的奇兵出擊祇好相應出現了,不然收不了尾啊。

這還是「自己不強,敵人太強」的下場,為了戲劇化逆轉,祇好天降神兵。

而永遠不變的就是「放棄勝算較大的正面衝突,選擇勝算少但一失敗就全滅的奇謀」

==================================================

要修改這些,就得從這個根本問題下手,不能讓少帥國太弱。

當少帥國有能力對抗李世民的洛陽軍團,但無法再行擴張時,才是談判的時候。


1. 李閥若是整合,則力量最為巨大但防守線也最大,南方得靠合縱連橫抵擋(南北對抗)
2. 李閥若是分裂,則各地皆有軍事武裝力量,誰也不服誰(地方割據)

這樣如果交戰太多,又會寫成軍事小說,誰要作者搞了個少帥國...所以轉折就是「為了以最快速度結束戰亂,選擇攜手合作」。

這邊就必須讓李世民心狠手辣一點,主動選擇對抗兄弟,或者提早讓李淵被制,建成欲殺世民,但在子陵+師仙子保護下從長安逃出。

這邊可以上演很精彩的「關中脫出篇」,子陵的武功與少帥的救援部隊雙線齊發,子陵救人與少帥軍無關,他可以是為了師仙子,也可以是為了李世民這個兄弟,而少帥軍的救援則是以救徐子陵為主,但也加強了自己的談判籌碼。(這邊必須是少數精銳,例如前面提到的「三千宋家精銳+三千飛雲騎」)

於是,李世民不得不帶著洛陽軍團反叛關中,而跟少帥軍談合作的事,因為如果不結合李世民的洛陽軍團+巴蜀漢中軍區的資源,光憑彭粱、江都的少帥軍並沒有辦法解決群雄割據的問題,嶺南的宋家班子自保有餘,遠程作戰則有補給線過長的問題,他們的資源最多就是攻佔長江中下游流域,連逆江而上入巴蜀都有相當困難。(黃易作品中卻是是一瞬間就兵臨成都............)

當兩軍決定合作後,則計劃下一步的「全力奪取長安,平定關中軍區」。

少帥軍有戰力但補給線長,就讓他們利用巴蜀的補給能力,配上洛陽軍團,同時由漢中與洛陽兩翼施壓以引出長安大軍,這時再使出楊公寶庫這招,在長安防務空虛下,來執行裡應外合的大計,而因為是少數精銳,有機會再回到武俠路線。(這是後段武俠路線變成計中計又是計的主因,主角太強,宗師也難以出手)

而結合李世民後第一步就是攻佔長安,則是因為「要讓李世民得天下」,這邊可以寫成宋缺與寧道奇的決戰,而兩人平手後才讓寇仲自己去跟李世民橋。

也就是說,讓李世民見宋缺,跟梵清惠的信一起來,宋缺跟李世民聊過後才決定應戰。因為他看出了「李小子也不壞」,才會願意進行生死大決戰。
(當然這是因為小說預設小混蛋是英明神武的)
(要直接動這預設證明李建成才是英明神武的話當然更好,不過撞歷史之壁啊)

對李世民來說,祇有洛陽軍團是不夠的,關中太原才是他老家,而且他可以打著「拯救父皇」的名義,為了「清君側」出兵。

=================================================

引言:
#1B-fOite (DummyHistory)
冒險是很經過計算的大膽作為,一旦當計劃失敗都有退路可行,賭搏則是不顧一切,不是大勝就是徹底的失敗,輸了就全盤落空。同時一個好的戰略家應該冒險,但除非到幾乎注定失敗的關頭,不該賭搏。


這時不得不出奇謀(冒險),是因為正攻法勝算比起原著橋段來說降低不少,因為宋家沒那麼威,少帥軍戰力有限,不可能搞出「六萬大軍潛入長安」這種鬼,更不用說梗了洛陽又梗了漢中,就算派奇襲隊吃下長安也祇是孤島。

就算加上李世民軍團,猛圍長安城勢必費時,這時後方的不穩定就會造成困擾,而長安守軍也不是吃素的,為了兵臨城下必有損失。

想要減少損失,快速平定關中,就是「楊公寶庫」這條線,一口氣奪取長安。

這也是「寇、李聯盟」的原因,雙方的守備線頓時壓力驟減,可以集結更大力量對外;對少帥來說短時間無用的楊公寶庫,卻可以在此時發揮決定性效果;離長安較遠的少帥軍,卻可以使用李軍的糧草,補給線大幅度縮短。

而大軍兩翼進攻讓長安守軍外援更是有伏筆的「李世民怎樣孤立洛陽」,這在原著中還著墨了不少,包括笨蛋王世充死不肯防守慈澗,也不肯好好守虎牢。把這段劇情拉到這邊,就變成:「建成元吉從經驗中判斷世民是要重演洛陽包圍戰,於是在關中外圍即佈防」

如果不佈防呢?那就直接孤立再圍城啦,十幾萬大軍龜在城裡很耗糧的。

到這時再使出楊公寶庫大絕招、牽制大軍在外,裡應外合的奇謀才合理,且楊公寶庫的武器讓三千~五千的精銳可以「兩手空空」入關中,增加潛入的可能性。

如果內部破壞的方式失敗,最多損失的就是這數千部隊,至少精英的特殊作戰人員可以藉由寶庫秘道撤退。

至於太極宮的守衛,由於李淵這時已經廢人一個,就可以大幅減弱了,建成太子在東宮,一樣要經過玄武門,這邊就是最好的伏擊點。

所以奇謀就是「直入太極宮,由內而外奪取玄武門,解決建成與元吉」不要玩太兇的「計中計又有計算來算去都是計」.....

事實上照原著,主角群自己都沒把握計謀會成功就潛進長安了,然後走一步算一步的一直換計,最後那些計來計去還全都算空,得靠主角威能「勸說」,先讓侍衛長站過來,再一口氣成功讓十幾位跟自己有仇的武林高手瞬間盡棄前嫌(翻桌)(這個盡棄前嫌可以不要在劍拔弩張的情況下發生嗎.......)

更嚴重的是,原著這邊完全是孤注一擲的賭博,沒有任何後路,環環相扣到祇要一環不扣,立刻就是從原本的得天下變成掉腦袋,而且連最高政治目標「阻止突厥人南下破壞我中土家園」都達不到。

那不如單純一點,不需要那麼多計來計去,就是一個可行的計謀,明確的戰略目標「趁長安兵力虛弱,從內而外控制城池,以奪取玄武門為最優先目標」,萬一目標不成「全軍從秘道撤出,兩路大軍以正攻法攻下長安」。


「如果奇謀不成,損害可以控制,仍有再回正攻法的可能」這才是"以正合,以奇勝"的原則。

而不是「正攻法明顯佔優,但這樣太不帥氣了,要孤注一擲賭99%會全軍覆沒的奇謀」這是白痴加三級,比趙括還要趙括,比魏延還要魏延的東西。

上兵伐謀,但不是這種牟田口的牟,偏偏黃易的腦子老是搞成「上兵伐」。

當然啦,黃易永遠搞不清楚「政治目標」、「戰略目標」、「戰術目標」的分別,他在尋秦記就這麼爛了,到大唐雙龍傳還是一樣爛.......

那些傢伙潛進長安祇有政治目標「殺建成誅元吉廢李淵,讓世民當皇帝」,但要怎麼達成這個政治目標?提都沒提到........

========================================================

也就是說,把原本的:初出茅廬、關中尋寶、塞外、洛陽守禦戰、玄武門之變

改成:
塞外子陵仙子戀→             關中脫出篇→
         洛陽撤退戰→各地割據篇→       長安奇襲戰(玄武門決戰)
彭梁少帥發展篇→              少帥援軍篇→



長安奇襲戰的部份

若是前面走新雙龍路線,那更可以由少帥以外的角色來執行裡應外合;如果還是舊雙龍,那少帥勢必得親自執行裡應,祇好讓李世民負責外合。

而需要刺殺關鍵性但又非姓李的角色,像是七針制神那位等等,理由可以任君選擇,更可以提前發生,讓魔教勢力跟主角勢力有機會正面交鋒。

若是也要讓畢玄、傅采林等登場的話,這邊也是個時機,高麗使節團(入城前)、突厥奇襲軍團都是可以用的理由。

總之就是要避免「明明有了一切優勢,卻放棄這一切,選了幾乎不可能成功還會賠上所有主力的計中計又是計」的蠢事..

關鍵:優勢不能太大,才可以放棄;且奇謀的失敗風險不可以大於正規戰法

而這些其實都祇是「佈局」,不是「主線」,畢竟是「以正合,以奇勝」,正合祇是背景,小說要寫的是「奇」。

所以看似這樣子好像很大的一整套架構,其實軍事部份用不了兩頁,反而是「子陵仙子救世民」這段關中脫出篇可以寫得很精彩。

佈局需要的是大視野,以及政治軍事歷史等想法,但不宜在小說中贅述太多,否則成了周大荒(他其實視野也不夠)。

黃易的問題是「以正合」的優勢太大卻主動放棄,讓角色不顧一切的想出奇...這就一整個砸鍋,祇好背負著爛尾55集與慈航妓寨的罵名。

===================================================

當然結局就是掌握機會控制長安,以李世民之威,讓李閥不在長安的軍團願意歸降,於是李閥勢力統整,但卻是在少帥國的幫助下達成的,且避開了少帥國跟李世民的深仇大恨,雙方得以談和。

這個協議一定是在長安奇襲戰之前談妥,宋家在此情況下,可以沒有傷亡的選擇回到嶺南並將勢力延伸至荊南或揚州,少帥國在地的跟隨曾是兄弟的秦叔寶,史實上他是徐州都督(這點甚至可以先講好);想立功的則跟隨程知節,他反正在史實上也是征西的(他必須要參加玄武門之變);而江淮集團的人,則跟著李靖去打蕭銑,反正那是他們的老地盤。

徐子陵當然不會要名利;寇少帥則安排他回嶺南。

有這三個「兄弟」在李軍,至少可以交待少帥國的事,這個伏筆不用太可惜,剩下一些無心功名的,則比較好處理,也較不會出現鳥盡弓藏之狀況,畢竟,在秦叔寶、程知節、李靖底下,要比「柴紹、李勣、尉遲敬德」底下好多了...

這樣還有個好處,就是這些少帥國的將領會有「立功卻不至於出頭」的機會,有跟隨唐軍立功,領唐軍封賞才合情合理,而且治徐州、打蕭銑也符合他們身分,那些沒有地緣因素又一看就是大老粗軍人的,則丟給程知節去征西。

這種寫法會比放大絕來得不那麼突兀吧

以上雜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occ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